跳到主要內容區

勞動影像與當代台灣社會(培力課程)

學年度:109-2 開課系別:全校各系所


勞動影像與當代台灣社會

 

 

課程目標 :

本課程將以三個主題單元:非典型勞動、職業災害以及勞動文化遺產作為教學重點,以闡述當代台灣社會的勞動課題。課程進行方式除了以勞動影片為素材進行影像融入式的教學與座談,並對單元課題進行深入的介紹與討論外,也透過參與導覽、進行訪談等方式至猴硐煤礦遺址進行實地踏查,期以深化修課學生對台灣社會勞動歷史與文化的認識及關懷。

上述三個單元將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展開對於勞動課題的認識,讓修課學生能將在課堂上習得的關鍵概念,整合進以「猴硐礦區」為場域的期末作業,並以「挖掘物件的秘密」作為勞動影像的另類產出,加深學生對勞動課題的理解,讓課程從知識到實作有其連貫與積累性,並期待能進一步將學習、交流之成果回饋予場域方(猴硐礦工文史館)。

 

 

 
123

12 123
12 12

課程內容與教學特色

期中考前九周進行「非典型勞動」與「職業災害」單元,期中考後的九周主要和猴硐礦工文史館(USR場域)合作,進行「勞動文化遺產」單元協同教學。課程內容包括參與由文史館老礦工進行解說、導覽的「猴硐礦工生活記憶漫遊」,除了藉此使修課學生認識猴硐礦區遺址外,也讓學生分為八組,分別與八位礦工老師進行現地訪調,探索礦區物件的功能、重要性以及背後故事。

因5月底疫情逐漸升溫,課程在參訪完猴硐後,全面改為線上進行。線上課程內容包括進行《礦工歲月一甲子》講座,透過書中的圖文解說與作者訪談,深化修課學生對於猴硐礦工故事及礦區歷史的認識。另外,我們也在線上持續進行各組的影片企劃書及訪問大綱之討論,並由小組各自與礦工老師進行線上訪談,進一步了解礦區物件及其與礦工、礦場的連結,進而於期末製作出內容豐富、完整的成果影片。

期末於Google Meet舉行「挖掘物件的秘密」線上展演,各組歷經猴硐實地訪調及多次線上訪談,以不同方式製作出影片成果,透過「物件」來呈現猴硐礦區的勞動故事。當日除邀請專家學者針對展演成果進行評論外,也由礦工老師們所組成的九人「礦工評審團」來頒發三個榮譽獎項,讓修課學生與場域方能夠透過課程安排進行充分的交流、回饋與學習。

 

 

 

 

 

效益說明

本次課程前九周先進行知識概念的講授與討論,並且結合後半段的猴硐實地導覽、訪問、講座、企劃書、訪談大綱討論、老礦工線上訪談、以及最後的線上展演。以期末線上展演的影片的充實程度觀之,可以看出學生對於本課程的用心程度確實高於一般的通識課程;另一方面,從企劃書討論、與老礦工的線上訪談到準備期末展演的過程中,我們展開了共計20場以上的Google Meet會議,也展現了學生對於本課程高昂的學習意願。

本次課程內容的展出主要有幾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生的參訪心得,以及線上座談的文字稿件,之後都會在本計畫的粉絲專頁「猴硐,什麼情礦」刊登。粉專名稱由本課程修課學生集思廣益,最後投票選出。建立該粉專旨在建立北科與猴硐之間交流的橋樑,讓更多年輕學子認識猴硐「不只是貓村」的礦區歷史,亦有助於場域方「猴硐礦工文史館」的宣傳與發展。另一部分的產出則是期末的影片,影片分別從鑿岩機、訊號線、一氧化碳自救救命器、坑木、安全帽、軌道、水壺和炭牌等八個礦區物件著手,產出八支與猴硐礦場勞動過程、勞動條件、勞動現場階層關係,及勞工休閒生活與記憶等相關的影片。影片以動畫、實驗、報導等不同型態呈現,待進一步提升完成度後,將於文史館展出,作為輔助館方導覽的視覺材料。

 

 

 
13 14
14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