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猴硐礦業與勞動影像行動2.0計畫

 

猴硐礦業與勞動影像行動2.0計畫                                                   圖片 圖片 圖片            

計畫議題:文化永續

計畫主持人:鄭怡雯 北科大通識中心副教授

計畫實踐場域:新北市瑞芳區猴硐

計畫架構圖:

本計畫在前兩年「猴硐礦業與勞動影像行動」三部曲 (物件篇、人物篇、地景篇)的基礎上,持續與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猴硐礦工文史館」(實踐場域)合作,除與場域繼續進行課程的合作與開發外,也會將前一個階段的影像行動的成果,與社會各界進行合作展演、出版與座談的社會倡議與行銷,從而讓台灣礦業勞動文史,以及能源轉型伴隨而來的公正轉型課題,能夠透過本計畫積累的產出,更廣為人知,從而於在地關懷、文化永續以及環境永續的道路上,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圖片

 

 

問題意識(場域問題或社會議題)與計畫目標:

猴硐煤礦歷史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與九份金礦相比少為人所知,但該地曾有台灣第一煤鄉的盛譽,在礦業興盛的時代,不僅是台灣煤礦最大產區,也是質量最好的礦坑,全台各地湧入此地討生活的礦工人數一度上攀數千人,因礦業發展聚集而成的社區聚落更達上萬人口。源源不絕勞動力供給的同時,礦工卻也暴露在高風險工作環境中。根據官方統計,從1970年到1994年之間,台灣煤礦場因發生災害而造成765次事故,1381人死亡,平均每個月都會發生兩起事故,平均不到一個禮拜就會有1名煤礦工職災死亡。1990年代經濟結構轉型、能源動力來源改變,煤礦產量降低影響下,煤礦業在當地漸漸畫下了句點。

 

計畫執行重點:

過去兩年,本計畫已從猴硐的礦業物件、人物、以及地景三方面著手,進行影像紀錄與轉譯創作,與當地社群共同合作,保存這段台灣煤礦產業珍貴的文化資產,至今已完成《第一部曲:挖掘物件的秘密》、《第二部曲:末代礦工攝影計畫》、《第三部曲:猴硐煤鄉漫遊》三大教案。因此,本計畫今年在這三部曲之基礎上,再度與猴硐礦工文史館攜手合作,展開與社會各界的合作展演、出版、放映與座談等社會倡議與推廣行銷,讓一度被遺忘的煤礦勞動文史更廣為人知外,也發揮前一階段的成果能多元應用的潛力,並進一步豐富超越既有三部曲的影像行動。

 

 

主要成果及亮點:

  • 第三部曲礦業地景篇製作影片「猴硐煤鄉漫遊」入圍第一屆「氣候臨界國際影展」(https://gcaa.org.tw/6986/),於今年三月在華山電影院舉辦公開放映暨影後座談,從影片延伸出來討論淨零道路下的公正轉型課題。

詳見媒體露出報導  https://e-info.org.tw/node/236274

  • 第一部曲礦業物件篇PART2以圖文報導方式呈現,編輯成冊「煤東西」於今年七 月正式出版
  • 第二部礦業人物篇與高雄市政府合作,策畫「末代礦工攝影展」於高雄勞工博物館展出,展期從今年10月17日至明年4月6日。開幕當天詳見媒體報導,共逾40則新聞露出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31018700566-431204
  • 末代礦工攝影展於展出期間,持續與高雄當地社群合作舉辦活動。十一月份與高雄醫學大學舉辦導覽講座,詳見以下連結說明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51775869801889/?ref=newsfeed

  • 持續經營粉專 「猴硐,什麼情礦」https://www.facebook.com/ntutminer/
  • 參與北科大百年北科文資薪傳紀實」系列首展「記憶・技藝」。詳見以下報導

       https://news.ntut.edu.tw/p/406-1000-131984,r11.php?Lang=zh-tw

  • 東華大學《人社東華》季刊第38期專訪刊出介紹本計畫 
  • 協助文化部礦業文化路徑出版諮詢

圖片

圖片

圖片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