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原民部落社會實踐

學年度:110-2 開課系別:建築三、建築四、職建都所 開課教師:黃光廷 助理教授

參與計畫:原住民部落安居構築與綠色樂業推動計畫

原民部落社會實踐

課程目標:

本課程之目的是在於讓學生透過參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從訪談、觀察記錄到提出規劃設計方案,一方面體認到建築專業的多元價值與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則學習到如何應用課堂所學於真實的社會環境之中。具體是以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為合作對象,藉由一系列參與式行動與部落族人對話、溝通並盤點社區議題,進而參與到對策研擬、空間改造設計、營造行動等階段之工作內容,達到以下三點學習目標:
1. 反思建築專業的價值與社會責任。
2. 開拓學習建築的多元化形式與知識技術。
3. 回饋所學並運用於真實社會情境。

 

課程內容與教學特色:

本課程的內容主要是依據與原住民部落合作的實際進程來彈性調整教學的內容與形式,因此在教學上最主要的特色即在於多元化的學習形式與成果的展現。
依據時程與進度大致可分成以下三個階段:
1. 基地研究與空間計畫研擬
透過文獻與資料研究來了解基地現況,並與部落居民討論實際上的空間需求,最終擬定未來可能的發展計劃,並建立交流的平台。
2. 案例探索與策略分析
藉由搜尋與基地條件相似、類似使用性質的案例,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各案例的優缺點,並針對基地實際情況擬定可能的發展策略,並與部落居民交換意見以做為未來設計階段之基礎。
3. 設計提案與交流對話
在基地研究、空間計畫、案例探索與策略分析之基礎上,透過與部落居民的持續對話發展設計提案,並藉由專業分工與參與協助其將提案付諸實現。
整體而言,本課程之教學特色在於讓同學能走出課堂教室,藉由實際基地的規劃、小組討論與評圖、參與式對話等多元形式,從實作中學習不同類型的建築專業知識與技能,進而能反思其原本在傳統教學情境中的不足,以建立更全面的專業價值觀。

 

效益說明:

本課程藉由融入大學社會責任學習,在教學上的效益可從學習參與積極性、多元學習形式與價值產出三個面向來說明:
1. 強化學習參與的積極性
由於本課程有大量的內容是透過小組分工來進行,並有許多探討真實基地及與部落居民互動對話的機會,學生普遍在學習參與上展現出更高的積極性,不僅在課堂上踴躍參與討論,更願意投入額外的時間參與課堂之外的作業活動。
2. 學習形式與內容的多元化
除了課堂講授之外,本課程透過與部落的合作規畫了許多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包括基地研究分析、參與式設計討論、簡報評圖等,雖然本學期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有許多活動後來僅能以視訊方式進行,但整體而言仍均能如原本課程設計進行,並取得豐碩的教學成果。
3. 產出成果的實務應用與社會價值
本課程主要產出的成果均直接與部落實際上的需求密切相關,也因此具有高度的實務應用價值。從空間改造的計畫擬定到設計提案的發展,在課程結束後將進一步提供予部落作為之後施行之參考,並並持續在修正與討論未來的發展可能。

 

 

   圖片  圖片

圖1.課堂案例教學與討論                                                圖2. 空間計畫簡報與提案方向討論

圖片  圖片

圖3.學期前基地調查與訪談                                                             圖4. 小組教學與討論